【安徽新闻联播】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助力安徽建强战略科技力量
“十四五”以来,安徽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突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实现了科技创新格局重大转变,原始创新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上个月,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来好消息:我国实现了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的量产落地。该设备的探测效率、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可以为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像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核心组件。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探测器项目负责人 方余强:团队是经过了三年多的努力,攻克了热声制冷机小型化,制冷器密封可靠性这一些技术难题,将最低的工作温度从原先的零下50度提升到了零下120摄氏度,探测灵敏度进一步迈向极限。 从基础研究的创新到原理样机的突破,从一台科研仪器的研发到数十台应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精密设备的制造,“十四五”以来,得益于较早布局并扎实推动建设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安徽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持续突破,“天元”量子模拟器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进展,“祖冲之三号”“九章三号”使我国成为世界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目前,安徽已集聚国仪量子、国盾量子、中电信量子等产业链企业100家。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 周雷:“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安徽合肥在这些年深耕以及这样布局,在从科研逐渐转化成未来产业的过程当中,都走在了前列,基于产学研用这样的一个链条的完整方面,打造整个的量子技术的高地。 包括量子信息在内,“十四五”期间,安徽三大科创高地实现了世界领跑,“制高点”上涌现了更多安徽原创成果。五年来,安徽充分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的前沿引领作用,形成“装置平台——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科研布局,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集聚度全国领先。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23家,较重组前接近翻一番。在超导材料、等离子体诊断、低温技术等领域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100多家,前沿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效用愈发突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占斌:安徽的科学技术研究条件力量还是比较雄厚的,有那么多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计划,这些东西它是一定和产业能结合起来的,对整个社会经济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然后政府有为有眼光有魄力,这方面是安徽这些年变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在持续推动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优化布局的同时,“十四五”以来,安徽突出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牵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举措,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这段时间,位于阜阳市颍上县的安徽觅拓电子公司迎来了国家级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项目的投产,得益于这几年企业获得的国家及省级层面专项支持,他们接连攻克光刻胶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5大类46个品种的核心产品。其中,企业研发的感光材料已应用于国内多家半导体龙头企业,超低介电树脂等产品更适配人工智能服务器等前沿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关键支撑。 安徽觅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莫宏斌:经过两年的研发,还有一年半的建设,终于可以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研发每年投入3000(万)到4000万满足客户更高性能要求,目前我们已经有39项专利获得授权,销售明年会有1.5个亿左右。 安徽颍上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 管委会副主任 彭赣:展望“十五五”,我们满怀信心 步履铿锵,我们将以国家级光电器件特色产业集群为核心依托,聚焦电子化工新材料 显示模组,被动电子元器件等重点产业方向,为区域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链式”支撑。 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十四五”以来,安徽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20年的883.2亿元增至2024年的1396.2亿元,由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9位,年均增速达到12.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24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达2.3万家,是2020年的2.7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5万家,是2020年的4.9倍。 安徽省科技厅 副厅长 李国阳: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塑造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3175951.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qyzyw.com/article/6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