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联播】科技打头阵 “愿景图”变“实景图”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考察安徽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年来,安徽紧握时代变革脉搏,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潜心深耕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前沿领域与未来产业,不逐热点、不慕虚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把“愿景图”细化、实化、具体化为“实景图”。

晨光拨开晓雾,照亮了合肥大科学城聚变园区,这座承载能源梦想的科研重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已进入全面建设攻坚阶段,项目涉及的19个子系统,总体完成进度已超过90%。

本台记者 刘明轩:前两天,它的一项关键技术——偏滤器原型部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测试与验收!它相当于一面能承受极端高温的“神话级盾牌”,可以瞬间抵御数千度高温的冲击。

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实验平台等系统相继建成并通过验收,这个由100多家国内外单位、上千名科研人员,历时5年多攻坚克难的大科学装置,即将全面建成。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办公室 副主任 叶华龙:我们核聚变大科学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不断地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建设,建成以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测试研究平台。

有太阳耀眼,亦有群星璀璨。眼下,合肥已汇聚近60家核聚变产业链企业,涵盖超导线材、磁体系统、真空设备等10大环节,通过聚变产业联合会链接200多家会员企业,形成了全国最完整的聚变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年来,安徽在战略科技力量上奋力突破,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拔节起势,“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东方超环”创造“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目前,安徽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到了13个,建成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要省份。依托量子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中电信量子集团研发了这个名字叫做“天衍”的云平台,把量子计算技术推广到生物化学、气象预测、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

中电信量子集团解决方案与交付中心 总经理助理 刘 哲: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我们已经推出了量子科技全系列产品和应用,在量子计算方面,已经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开展应用探索,“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的访问量已经超过3700万(人次)。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如何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盆景变成风景,安徽把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作为“四链”融合的探索实践,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企业和高校成功“牵手”,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合肥工业大学牵头的团队在揭下由通富微电子公司发布的技术攻关“榜单”后,用激光为企业打造了一把切割晶圆的“刀”,这把“刀”的切割精度可以达到1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60,就像在薄如蝉翼的晶圆上“刺绣”。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院长 夏豪杰: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精准对接企业的需求,让我们直面产业里的“真问题”,不仅让实验室的成果能够快速走向生产线,也让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际的需求。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总书记对安徽科技创新寄予厚望,每次考察安徽必看创新、必讲创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安徽坚定扛起时代使命,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加快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提出创新47问,让“第一动力”澎湃不息,打造“日新:江淮科创沙龙”,问计科学家和企业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通过开这样一种科创沙龙的形式,极大地拉近了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距离,能够让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途径,为我们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安徽放开手脚创新创造,计算光刻EDA软件、超导回旋加速器、第五代动态存储芯片、无介质空中成像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动局面正加速形成。

安徽省科技厅 党组书记 吴劲松: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着科技打头阵,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走在前列上面谋划和布局,瞄准产业的关键的堵点、卡点,组织一系列的重大的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平台也有了明显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3家,是改革前的接近一倍。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引导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安徽叉车集团推出的新一代的锂电叉车,不仅动力强劲,续航时间长,而且搭载了智能安全辅助系统,如同为叉车装上了“智慧之眼”,全方位守护人、车、货的安全。

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 副总经理 周 峻: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紧紧地围绕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去开发我们的系列的各种新产品,现在合力叉车已经形成从0.8吨一直到60吨锂电产品的全覆盖,无人化、AGV这些产品我们现在也在推进 开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江淮儿女感恩奋进,落笔璀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安徽产业加速“蝶变”。截至目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前八个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跃居全国第4位、保持长三角和中部第1位。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7%,高于全国17.2个百分点。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主任 陈 军: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持之以恒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机制,把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3153501.html

0928d9b417961e24dbfc888958480457_720.png

a94b391bde6bd338c32ce85816fd799e.gif

c5b8932ad85d58ac9880ce26822d1386.jpg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qyzyw.com/article/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