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今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安徽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0d33af0a19595e7fd0c72d7bbc71d6f1.jpg

中国科大先研院研究员 合肥中科创微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黄芳胜:我们来看一下灭火效果,1、2、3,不超过三秒钟,我们就可以将蜡烛熄灭。
dc78edece0dc7058af47296fd33b3b22.jpg

这段时间,在位于合肥市科大硅谷的中科创微公司,企业董事长同样也是中国科大博士的黄芳胜正带领团队人员对“感应微胶囊灭火贴片”产品进行专项攻关。这款产品虽然只有10×5厘米大小,内部却充满了近3000多颗灭火微胶囊,当出现火灾或者温度异常情况时,灭火微胶囊内部灭火剂会气化膨胀冲破外壳喷射出,可以有效将火灾扼杀在源头阶段。47ab3e4034e1e7c5ebfe302af56b9526.jpg

中国科大先研院研究员 合肥中科创微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黄芳胜:我们在全球首次开发了3D同轴流动聚焦技术微胶囊制备路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国家电网(输配电系统),家用的一些墙壁开关等小空间领域。
37c8643cc8b057c297da2cce8ed48e83.jpg
黄芳胜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他们就已经开展基础科研研究,虽然形成了一批论文和专利,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转化程序繁琐,因此一直停留在实验室,不能快速形成生产力。为了让成果转化更加顺畅,2020年,中国科大开展了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也就是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先赋权、再转让的方式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可以自主组建团队成立公司,产生经济效益。形成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8056996e31e65ef06403e84d5df1e1be.jpg

中国科大先研院研究员 合肥中科创微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黄芳胜:如果没有赋权成果转化政策,我们科研团队研发成果可能就停留在“实验室技术”(阶段),无法突破实施产业化的堵点。完成赋权成果转化之后,我们实现了功能性微胶囊行业科研价值、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解决了刚性市场需求,同时也创造社会公共安全效益。
95d56cc4983f37882a667353388f6df8.jpg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进一步破解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属难题,安徽在全省106家单位全面推广中国科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功经验,改革后,“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也让他们成了创新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张国强在绿色食品产业技术领域钻研多年,不久前,安徽工程大学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他和团队的7项发明专利评估作价200万元,张国强以此入股与投资伙伴合作成立了公司。
cb0b42af2f3e3c2ad0eef190d1f7778a.jpg

安徽工程大学教授 芜湖市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国强:目前研发转化重大科技产品三项,已形成合同额将近1500万元。学校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姆式的服务,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c6630e5e7a47f2bf81f5d7fdada820d0.jpg
与此同时,安徽工程大学制定出台赋权改革方案及6个相关配套制度;引入第三方平台资源,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步伐。2024年安徽工程大学赋权转化成果75项,转让金额1138万元,成立或入股科技公司5家,企业估价超9000万。
17e7562179cc3802c37e65b20d73854b.jpg
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黄友锐:聚焦提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开展专利托管等形式的成果转化业务,解决卖方“无路”的难题。建强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大力开拓买方市场,进一步破解买方“无门”的难题。
9d633e068d960b24c86ea246d747d776.jpg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果估值5.6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9家。正是由于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广大科技人员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热情不断高涨,有力推动了安徽的创新能力。目前,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5万家,居全国第5位。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道路中,安徽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
0cb0d4b58830ad2848e15ce6f2a84c9d.jpg
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 处长 王聿然: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研团队“创业式”转化,强化需求驱动的“订单式”转化,探索科技成果“场景式”转化。通过一系列举措,初步形成了要素充分集聚、供需精准对接、服务持续优化的成果转化生态。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0928d9b417961e24dbfc888958480457_720.png

a94b391bde6bd338c32ce85816fd799e.gif

c5b8932ad85d58ac9880ce26822d1386.jpg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qyzyw.com/article/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