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要点
围绕打造国际化知名旅游城市总目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一圈两廊百点”工程,进一步深化“旅游+”对接工作,推动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上台阶、增效益,做强旅游品牌,做优旅游业态,做大旅游产业。
一、实施“一圈两廊百点”工程,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旅游产业“一圈两廊百点”工程,以点带面、以点连线,重新构筑合肥旅游业发展新框架。坚持两手抓,抓特色、抓融合,在城市构筑以工业游、科技游、研学游、商务游、会展游等为基础的城市游,在乡村构筑以生态游、体验游、民宿游、乡俗游、红色游等为基础的乡村游,进一步统筹城乡旅游业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有新突破。一是庐江县补齐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必备项目缺项短板,年内申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二是肥东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要有新起色、新变化。三是肥西县年内完成肥西县全域旅游规划,启动肥西县创建省级全旅游示范区工作。四是包河区、庐阳区、长丰县年内完成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启动前准备工作。
二、坚持不懈抓旅游品牌创建,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旅游品牌创建为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造血更新,品牌创建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持续开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民宿等旅游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实现达标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目标。一是持续推进庐江汤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和肥东长临河省级度假区创建验收工作;二是推动安巢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对标对表,丰富度假区旅游业态,补缺补差、提质增效;三是推动4A级旅游景区——肥西小井庄景区完成新建项目,力争年内验收;四是推动4A级旅游景区——徽园景区如期保质完成景区质量提升工程;五是加快5A级旅游景区——肥西三河古镇景区扩建项目实施,力争年内景区质量提升有新突破;六是11家已通过3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定的创建单位,力争年内均达到验收条件。
三、深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发挥合肥城市“高尖精”产业优势,深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部门、行业“双轮”互助融合,再培育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科技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行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体育旅游基地和旅游休闲街区等,丰富城市旅游新业态,打造合肥特色旅游新产品。积极鼓励文旅单位研发旅游商品参加旅游商品大赛,做大做强旅游商品产业链。一是在培育第二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科技旅游旅游示范基地的同时,各地抓紧遴选第三批创建单位,扩大创建储备;二是加大对现有县(市)级研学旅行基地的的规范,年内开展第三批合肥市研学旅行基地评定工作;三是各地对标,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创建单位的培育,力争年内达到验收条件;四是各地要加大对有条件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商业街区进行摸底培育,储备一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单位;五是结合体育旅游基地培育创建要求,与体育部门协作,遴选一批具有培育资源和发展潜质的场所,作为合肥市体育旅游基地首批创建单位。
四、培育乡村旅游新型业态,助力全域乡村振兴
围绕“四级联建”和“十百千、双微提升点培育”行动,开展省级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培育工作,整合乡村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特色乡村旅游目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双微”示范点,评定100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和市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实现乡村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以上。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功能;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收益性项目建设和运营指导工作,及时追踪项目收益按时达标到位。做好乡村文旅、农旅、康养、非遗、摄影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实施农家乐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工程;发展一批旅游等级民宿,助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致富增收;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
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工作
“固强补弱,强化指导”,以旅游基础设施达标为先导,以满足游客需要为目标,以智慧旅游为补充,补足旅游基础设施制约旅游业发展这个短板,加大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交通标识标牌等设施建设,科学引入智慧旅游服务功能。从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入手,认真落实旅游厕所“一厕一码”管理工作,指导开展旅游厕所日常管理监督行动。强化旅游项目摸底核实工作,及时更新“512”项目库,以项目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六、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提升知晓度影响力
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及时将已开发成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向社会公布,以资源对接会等形式在业内做好资源利用工作,扩大旅游资源的利用率、知晓度和影响力,让市民、游客共享旅游资源福利,让旅游产业发挥独特魅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qyzyw.com/article/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