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计划印发,未来五年目标、行动、措施,都已规划
转发关于印发“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
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
各市、直管县经信委:
现将《“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8月30日
“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深化精品制造工程,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促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追求卓越,统筹推进,树立标杆,着力打造一批“安徽工业精品”,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努力把“安徽工业精品”打造成中国制造标杆和安徽制造、安徽品牌的“金字招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1. 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精品理念,落实企业质量品牌主体责任,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品牌的内生动力。发挥好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智库机构、新闻媒体等作用,突出社会认可和消费者信赖。
2. 创新驱动,标准引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先进标准引领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升先进标准的供给能力。
3. 质量第一,品牌培育。深化质量为本理念,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推广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力度,不断完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
4.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工业精品提升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立足当前下更大功夫,更要着眼长远持续发力,补短板、树样板,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工业精品提升行动。
(三)主要目标
通过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的实施,在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牌、名园,培育一批“品质卓越、技术领先、性能优良、用户赞誉、效益良好”的安徽工业精品,着力提升安徽工业精品在质量、标准、管理、品牌等方面核心竞争力,推动“安徽工业精品”成为引领制造强省建设新标杆、产业发展新增量和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围绕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智能产品迭代升级、消费品改善供给、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等领域,打造一批“安徽工业精品”。每年遴选100个左右工业精品,5年滚动打造1000个左右安徽工业精品。
——聚焦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智能制造水平高、管理先进的“安徽制造”品牌企业。
——培育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建设一批以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特色名园。到2022年,打造5个左右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制定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安徽制造”标准。到2022年,制定200个左右先进行业标准、5个左右国际先进标准。
——培养一批以卓越科学家引领、创新企业家运营、精工巧匠支撑的江淮名匠名家。
二、重点行动
1. 提升精品制造创意设计能力。引导企业走“创意设计+制造”之路,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一批网络化创新设计平台,加快工业设计高端化、品牌化、产业化。到2022年,建设300家以上省工业设计中心。
聚焦消费品、装备制造、家电行业的优势领域和特色产业集群,以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工业设计骨干企业和集聚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
加强工业创意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省工业设计系列职称评定工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工业设计机构和制造业企业对接活动,举办工业设计大赛和“创客中国”大赛,加快设计(创意)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推广,提升我省工业设计创新能力。
2. 提升精品制造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企业创新能力,按照“储备一批、认定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路径,构建国家、省和市企业技术中心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为企业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的载体、技术研发供给和产品创新的策源地。到2022年,省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2000户,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确立的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按照“一行业一中心”的方式,聚焦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汇聚行业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创新网络,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创新能力。到2022年,建设40家左右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全覆盖。
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会和投资机构等以多种合作形式,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院企合作”、“校企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在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组建一大批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市场为导向,疏通科技成果的转化管道,联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举办区域性、行业性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培育新动能。
3. 提升精品制造标准供给能力。开展传统产业标准提升工程。以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逐步提高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例。开展消费品标准提档专项行动,推动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服装服饰产品等重点行业与关键国际先进标准比对验证工作,推动重要消费品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加强先进标准供给。支持和鼓励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和国家及国际标准,扩大先进标准的“话语权”,以技术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升,巩固产业优势地位。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行业组织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
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要求,加强标准创新与科技创新互动,提升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成先进标准的能力,打造一批以主导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标准化领军企业。
4. 推进精品制造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发展企业间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供应链协同等新模式,降低资源获取成本,延伸资源利用范围,加速从单打独斗向产业协同转变,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制造服务,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生产新模式。通过建立智能工厂,推动智能化生产,实现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
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实验室或分支机构,吸纳利用当地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安徽制造技术、产品和标准走出去。
5. 提升精品制造有效供给能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强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程,加快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差异化增品种、标准化提品质、精益化创品牌,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
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等,推动跨界创新,催生一批跨界融合新产品。每年培育省级新产品500项以上。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培育智能产品、深化行业应用、构建支撑体系,支持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产品和应用项目,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行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6. 提升精品制造质量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推进质量工艺优化,组织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提升“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质量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水平。
深入推广应用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开展企业质量管理“领跑者”行动,争创全国质量标杆,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整体跃升。
聚焦产业集聚地、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需求,培育标准化服务、计量服务、认证认可服务、品牌咨询、质量责任保险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构建产业计量测试、标准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业生产企业和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技术支持。
7. 提升安徽工业精品品牌影响力。加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我省工业企业建立首席品牌官制度,对标《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组织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支持专业机构开展质量品牌诊断活动,推动企业参与有影响力的品牌评价,提升品牌附加值。
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重点产业,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单打冠军”、历史经典产业中的老字号等为重点,实施品牌培育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加强品牌整合,推进品牌国际化,让自主品牌“走出去”。
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主体,推进区域品牌培育,加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品牌。
支持有条件的“安徽制造”品牌企业通过海外参股、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推动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的国际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网络平台合作,搭建安徽工业精品网上推广交易平台,构建安徽工业精品的线上线下推广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提升精品制造理念。坚持把精品制造工程作为制造强省建设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坚持产品品质价值导向,推进品牌强基、品牌培育、品牌传播,引导企业致力提质增效、锻造精品,确保工业精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省市县经信部门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计划。各地经信部门要将“安徽工业精品”和获得该称号的企业纳入当地产业政策、专项资金、人才引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等优惠政策支持重点范围。各地要结合本地产业特点,系统部署和策划本地区的工业精品提升工作。
(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注重总结、推广“安徽工业精品”提升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更多的企业迈入“安徽制造”先进行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提高社会质量意识,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和信誉形象,扩大安徽工业精品的社会影响。依托中央媒体宣传平台,说好“安徽品牌故事”,讲好“安徽品牌文化”,全方位、系列化、持续深度传播安徽工业精品。积极运用展会、博览会和国际徽商大会等平台,推广安徽工业精品。
(四)建设高素质的产业队伍。聚焦制造强省产业发展重点,弘扬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采取“导师+带徒”、“知识+实训”等方式培养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补齐企业质量品牌人才短板。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打造“皖军徽匠”。鼓励企业加强与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一批技术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创新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大力推广创新工作室、大工匠室等,为专业人才提供“铸利剑、磨精品”的平台和空间,加快提升企业打造精品的能力。同时,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持续开展制造业50强企业、50优企业家评选,充分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qyzyw.com/article/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