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政策措施》发布
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全省“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通知》。为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落实落细中央“六稳”“六保”部署要求,现梳理出《安徽省深入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政策措施》予以发布。
一、稳就业(保居民就业)
24.切实兜住民生底线。突出支持教育、养老、卫生健康、社会救助、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集中财力保障国家确定的保基本民生支出范围及标准的有效落实。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实现低保和社会救助应保尽保。
25.加快民生工程推进。加快资金拨付,狠抓项目推进,加强过程管控和建后管养,精准高效实施33项民生工程。省级加大资金调度力度,对中央阶段性提高留用比例增加的库款,全部调度给县级使用。建立县级保基本民生预算编制的事前审核机制,坚持保基本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
26.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克服疫情影响。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社会保险费减免、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或产权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租金减免等政策,统筹拨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经费,帮助民办幼儿园渡过难关。
27.加强监控和风险研判。对全省保基本民生预算执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各市政府要对所辖县(市、区)保基本民生情况动态掌握、评估、处理,县级政府对基本民生保障情况进行评估研判,完善应急预案。
28.强化应急处置。县级政府要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执行中因特殊原因导致保基本民生难以落实的,通过调减保基本民生以外的其他支出、依法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方式解决。对通过自身努力仍无法兜住保基本民生底线的县(市、区),省、市级财政部门通过调度库款等方式精准帮扶解决实际困难。
29.全力稳定市场主体。实施“稳主体”行动,围绕企业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需求,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帮助企业稳定生产。实施“扶主体”行动,对产品质量较好、市场销路好但缺少流动资金的企业,积极争取金融单位支持。对订单不足的企业,强化政企联动,帮助开拓市场。对技术落后、资金链断裂、经营恢复无望的企业,协助做好职工安置,推动兼并重组、有序退出。
30.持续强化金融支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贷款额度、下调贷款利率,采取展期、续贷、延期还款、减免利息(罚息)、暂缓催收等措施纾困帮扶,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发挥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扩大平台线上融资规模,稳定企业资金链。对1000亿元新增政银担“切块”,确保中小企业不少于500亿元。
31.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继续举办机器人等产业链供需、大小配套对接会,实施“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开展皖酒皖茶等特色产品全国行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家电等消费,落实相关财政补贴政策。实施“三首”产品示范应用工程,加强采购和财政扶持,鼓励公共领域率先使用“三首”产品。
32.积极培育新动能。积极发展在线办公、数字娱乐、智慧广电等线上经济新业态;培育智能消费、定制消费等新模式。全年认定信息消费创新产品100件、创建信息产品体验消费中心20个;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5G应用场景,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
33. 扩大有效投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抓好1000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通过典型带动方式,着力复制推广一批绿色、智能行业标杆企业,全年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共200个,绿色工厂5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家。
34. 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注重政策组合效应,强化政策定向“滴灌”,用好发行地方债、再贷款、援企稳岗、土地指标、能耗指标等政策措施。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和我省制造强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技工大省等政策措施,加大宣贯力度,扩大知晓面,确保落地见效。
35. 提振企业家信心。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点对点联系重点民营企业活动,积极倾听企业家心声,打造更有温度的服务环境。开展安徽省百家优秀民营企业和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双百”评选表彰。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和企业高管培育行动。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确保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
36.稳定粮食生产。压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2020年新增38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省高标准农田达到467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31万亩,产量达到811亿斤。加强粮食病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应急防治,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37. 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引江济淮等重点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淠史杭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年度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90%以上,推进岱山灌区等29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年度完成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投资计划的80%以上。
38.提升粮食储备能力。推进“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综合保障基地”项目建设,优化粮食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落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强化粮油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充实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合肥市与其他设区市成品粮油储备规模分别不低于15天、7天市场供应量,设区市、市辖区、县内粮油配送时限最长不超过24小时、12小时和6小时。
39.完善能源供给体系。加快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加大煤矿改扩建和安全改造力度,全年煤炭产量1.1亿吨左右。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积极推进两淮清洁高效坑口电站建设,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7680万千瓦。建立多元天然气供应体系,积极推进芜湖LNG接收储运站建设,加快两淮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推进淮南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铜陵LNG接收储运站前期工作。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
40. 加快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建成规模合理、结构科学、责任清晰、响应灵敏、应对有力的能源安全储备体系。建设危险化学品管道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41.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强链延链补链,组织实施新型制造工程、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工程、“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各市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制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施方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42.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联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推动线上经济快速发展。依托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长三角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
43.强化“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加强信息联动,推动“上云用数赋智”,推进头部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强技术联动
44. 落实援企稳企惠企政策。依法依规开展大规模减税、减费、减息、减租、减支“五减”行动。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制造业专项贷款支持,推动国开行安徽省分行转贷款及工行安徽省分行、建行安徽省分行专项贷款等协议落地,匹配对应担保额度,不新增担保、重复担保。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担保费补贴等政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qyzyw.com/article/1752